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由上海交通大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于1997年2月建立。学院全体师生秉承交大“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气魄,以“修德厚爱,健己惠人,强队谐群,凝特聚优”的学院文化为引领,二十年来,历经从无到有、由弱攀强的发展过程,2016年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生物学跻身第一方阵,2017年生物学被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一级学科博士点新获批建设,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生命学科跨越式发展之路。
學院目前設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遺傳與發育科學系、微生物科學系、生物信息學與生物統計學系和生物工程系5個系,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學院擁有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遺傳發育與精神神經疾病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代謝與發育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農業部國家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驗證測試中心、上海市轉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多個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平台。
學院現擁有生物學、生物工程、生物與醫藥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工程、生物與醫藥等二級學科;設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學等4個本科專業及方向,生物技術專業、生物科學專業、生物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生物科學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另外還有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目前共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建成了具有交大特色且較爲完善的現代生物學學科體系,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進入ESI全球前1‰,微生物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等保持ESI全球前1%。
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187名,其中正高51名,副高60名,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達97%。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名,973和s973首席科學家6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通過引育並舉的方式不斷優化師資結構,集聚了一批治學嚴謹、學術造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知名學者和一批站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学院目前在读学生总数为1193人,其中本科生303人,碩士生439人,博士生451人,留学生62人。学院依托“985三期”创新人才培養项目,从培养理念与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和授课教师队伍等方面,对接国际一流大学,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培養改革。结合“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人才培養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養基地” 两个国家级基地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两个教育部特色专业的建设,根据生物学科人才培養特点,试行本硕贯通(六年制)和本硕博贯通(八年制)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学院现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达到100%,本科生深造率(包括国内直升、境外留学)达到82%。
学院形成了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学术骨干队伍,在DNA磷硫酰化修饰、精神遗传与骨骼遗传疾病、微生物抗生素合成、环境难降解污染物降解机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水稻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的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美国、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一批科研奖项;产生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 SCIENCE、NATURE 、CELL、NATURE GENETICS、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ELL BIOLOGY、PNAS、PLANT CELL、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了重要论文。
学院一直推动国际科研合作与学生联合培养工作,2013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植物生殖发育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建设,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成立真菌毒素研究联合实验室,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2+2“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并进入实施阶段。2014年与牛津大学签署了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和学生互换的合作备忘录。2015年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署“3+1+1”雙學位項目,并同时启动学生选拔工作。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成为上海交通大學的首个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